蚂蟥箐村

蚂蟥箐村

时间:2022-04-02 11:24:30

  蚂蟥箐村隶属于厂口乡陡普鲁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厂口乡东边,距离陡普鲁村委会4公里,距离厂口乡镇7公里。国土面积3.32平方公里,海拔2110米,年平均气温13℃,年降水量700毫米,适宜种植烤烟蔬菜等农作物。有耕地253.75亩,其中人均耕地1.29亩;有林地4357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0户,有乡村人口196人,其中农业人口196人,劳动力13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35人。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26.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2元。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

  蚂蟥箐村距镇政府所在地9.00公里,到镇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辖大包脑、包谷山、田边、蚂蝗箐、关山等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61户,有乡村人口1235人,其中农业人口1235人,劳动力91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460人。全村土地面积13.38平方公里,海拔2200.00米,年平均气温13.00度,年降水量1200.00毫米,适合种植马铃薯、玉米、荞子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010.00亩,人均耕地0.84亩,林地9,860.50亩。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16.00元。该村属于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业、劳务收入为主。

  村民小组或天然村:大包脑,关山,蚂蟥箐,田边,包谷山

  蚂蝗箐村是临沧市一个行政村,共有13个小组,分别是:大麦地组、新来寨组、茶厂组、光山脚组,大田龙塘组、勐佑婆组、大旧地组、老街组、大寨组、新寨红木树组、老茶地组、大弯转组、老鸭窝组,本村种有:核桃、茶叶、玉米、小麦、水稻、澳洲坚果等等

  天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53.75亩(其中:旱地253.75亩),人均耕地1.29亩,主要种植烤烟蔬菜等作物;拥有林地4357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26亩,人均经济林果地.64亩,主要种植苹果梨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2.5亩,其他面积360亩。无矿产资源。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7年底,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5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1户通电,有42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5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2%、84%和10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8户(分别占总数的76%和76%)。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沙石路;进村道路为沙石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6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8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拖拉机13辆,摩托车4辆。全村装有阳光能农户4户。该村到2007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中有4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26.5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85.30万元,占总收入的26.12%;畜牧业收入15.85万元,占总收入的4.8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17头,肉牛10头,肉羊46头);林业收入5.59万元,占总收入的1.71%;第二、三产业收入210.8万元,占总收入的64.56%;工资性收入9万元,占总收入的2.76%。农民人均纯收入2972元,农民收入以农业等为主。

  全村外出务工收入9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7人(占劳动力的8.67%),在省内务工17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0%。

  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以民间民族文化为主的旅游文化产业。拥有企业0个,其中县级龙头企业0个;专业合作组织0个,其中,已登记注册0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数0人。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300户,共有乡村人口1203人,其中男性663人,女性540人。其中农业人口1199人,劳动力586人。该村以汉族、彝族为主(是汉族、彝族和苗族混居地),其中汉族有788人,彝族有389人和苗族26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12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乡(镇)卫生院8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6户,占农户总数的2%。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06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312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亩。没有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0元(人均0元),一事一议筹劳0元(劳均0元)。年末团体总收入0万元,有固定资产0万元,年末团体有收益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尚未成立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年末团体总收入、村有固定资产等。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陡普鲁小学,中学生就读到厂口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4公里,距离中学7.5公里。

  发展重点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①种植业科技含量低;②交通条件差,制约农产品的运输;③水利基础设施差。

  该村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①重点发展种植业,以蔬菜、花卉、经济林果为依托;②继续发展养殖业,增加科技含量;③建设生态园,促进观赏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

  基层组织

  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1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1人,少数民族党员17人,其中5人都是男党员。村委会由支书、主任、副主任等组成,下设8个村民小组。

  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1个。

  人文地理

  该村是彝族的发祥地之一,彝族文化源远流长,对研究彝族的发源,彝族文化发展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彝族语言、山歌热烈奔放、感情真挚,是彝族同胞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传统的射弩、打陀螺、扭扁担等体育节目,既能锻炼身体,又颇具民族特色;彝族服饰七彩艳丽,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新农村建设

  2006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进取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总投资0万元。资料包括生产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农民增收、乡风礼貌、民主管理等方面。

  发展重点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未完成一池三改,村内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因本村为少数民族居住较多地区,可发展民族旅游业及养殖业。

  蚂蝗箐天然村地处碧罗雪山半山腰,地势相对平缓,林地广、耕地多。过去,因缺水,村民只能种包谷,没有其他产业,经济来源主要靠松林采菌和出外务工。

  精准扶贫中,道路改扩建、安全饮水和扶志扶智工程入村进组,蚂蝗箐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一下子改善了很多,家家门口通水泥路,户户喝上甘甜的山泉水,人人学技能争着务工赚钱,村容村貌大变样,经济来源多样化。

  “以前,我们喝水都困难,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仅有在收菌子的季节,到松林采拾菌子卖,才有一些收入,日子很是艰难。”村民妞四说,此刻,出山路拓宽了,到六库集市也就30分钟的车程。在国家创业贷款扶持下,她的女儿胡春燕买了一辆车,跑外州市拉水果,到怒江各地村寨卖,一个月能赚一万多元,还准备到六库买房子,让小孩上条件更好一点的学校。

  人勤春来早,耕耘正当时。坡改田里,蚂蝗箐天然村一组组长王正华趁着天晴日,带着一群村民平整田地,清理沟渠,背运农家肥。

  乡村振兴中,泸水市天然资源局根据蚂蝗箐与相邻的丽昌小组地势相对平缓和离六库城区近的优势,开展坡改田项目,将包谷地改造为平整田地,引导群众发展特色蔬菜产业,打造六库城市蔬菜供应基地,探索新的增收致富产业。

  目前,蚂蝗箐与丽昌小组已经完成450亩坡改田,13公里长的引水管道建设已完成12公里。

  “我们在苗干山引水地建设了水坝、层砂池,还新建了水沟和生产路。”小沙坝村委会党支部书记田晓贵说,坡改田项目和与之配套的农田水利工程,将彻底改变蚂蝗箐与丽昌小组多年来农田灌溉用水难问题,为发展特色蔬菜产业,拓宽山区群众增收渠道打下良好基础。王正华告诉记者,六库城市发展规模在逐年扩大,周边有上万搬迁群众,未来蔬菜需求量会很大。蚂蝗箐将学习老窝、上江等地,种反季节蔬菜。“土地上的收益才是我们农民最长久致富的保障。”王正华说。

  “党的政策阿克几,怒姆巴赛嘎其哇。习-近-平徕双么哇,提仍跟着共-产-党。”(傈僳语,大意为共-产-党的政策十分好,边疆人民心喜欢;感恩习-近-平总书记,一生跟着共-产-党。)劳作之余,王正华和村民们唱起的傈僳语《感恩歌》,伴随着暖暖春风,回荡在期望的田野上。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www.henk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很靠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20340号-4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