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时间:2022-08-13 16:59:40

  一、登高望远

  每年到了重阳节,民间有一个普遍的习俗,就是在这一天,老百姓们都会外出登高望远。为什么要登高呢?有下头两种说法:

  一是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所以才衍变为人们在这一天登高望远、躲避不详、以求长寿的节日习俗。

  二,重阳时节,五谷丰登,秋收已经结束,老百姓进入农闲时期,人们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活动,又称为“小秋收”,之后也逐渐演化为登高望远的节日习俗。

  二、饮菊花酒

  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菊花酒,就是用菊花作为原料酿制而成的美酒。在《西京杂记》中有记载说:每年菊花盛开的时候,采集菊花的茎叶,杂以黍米酿成,至来年九月九始熟。

  酿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经流行。菊花酿成的美酒,是延年益寿的佳品,具有明目、补肝气、安肠胃、利血、降血压、治头昏、减肥等功效。据民间传说,在重阳节饮菊花酒,还能辟邪祛灾。

  三、插茱萸

  在古代,重阳节有插茱萸的习俗,所以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生祛病。茱萸香味很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还能消积食,治寒热。人们在重阳节这天喜欢佩戴茱萸,以求避难消灾,吉祥如意。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就记载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这两种节日习俗,张悦在《湘州九日城北亭子》一诗中也提到:“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

  四、赏菊花

  在重阳节期间,各种各样的菊花,正是盛开的时候,所以观赏菊花也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资料。赏菊花的节日习俗,传说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以隐居、赋诗、饮酒、爱菊闻名,后人就效仿他,也期望自我的风光和陶渊明接近,于是就有了重阳赏菊花的习俗。

  五、吃重阳糕

  重阳节的代表性节日食品,就是重阳糕。重阳糕,最初是庆祝粮食丰收、大家欢喜品尝新鲜粮食的意思,之后演变成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由于“高”与“糕”谐音,所以人们就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期望吃了重阳糕之后,能够步步高升,甚至还能够祛病健身。

  相关阅读:

  重阳节是我国秋季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时在九月初九,按照我国的数字二元分类,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九都为阳,所以称为“重阳”,也称为“九重”。重阳节也称为“老人节”、“菊花节”或者“茱萸节”。

  “重阳节”最早出现于先秦时代,到了汉代逐渐流行起来。它一向是一个民间的重要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需要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登高野宴。

  重阳节的习俗很多,能够简单的归纳为几类:登高重阳节天气秋高气爽,人们登高远眺,有益健康,这也是重阳最主要和最普遍的习俗。登高在不一样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含义,在海南省,登高饮酒称为“兴文运”;贵州省的某些地方,登高叫“避灾”,湖北民间也有这样的说法。

  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之时,南北方都很流行,饮酒赋诗。因为菊花与重阳特殊的关系,菊花是重阳节不可缺少的花种。人们用菊花装点生活,拼成快乐吉祥的字样,有些地方,还会带上菊花,插在头上。佩戴茱萸,茱萸是一种植物,有浓烈的香气,人们把茱萸佩戴身上,能够避秽。

  重阳节人们喝重阳酒,“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酿酒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饮菊花酒,茱萸酒、螃蟹这些都是重阳节的标配。

  因“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所以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包含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经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很多地区重阳节作为一个时间的分界,重阳后就进入较冷的季节。在南京就有“吃了重阳糕,夏衣打进包”,湖北四川则有”过了重阳,移火入房“。安徽地区,过了重阳才将蚊帐撤下。

  扩展阅读: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重阳节的起源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那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齐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齐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重阳节寓意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所以又称“重阳”。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又叫"老人节",1989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重阳节前后,党和政府以各种形式开展敬老活动,比如召开座谈会、老人宴、银发旅、搞体检、赠礼品、帮劳动等等,丰富多彩。多数地方还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天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Copyright © www.henk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很靠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20340号-4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